top of page

主题:马人

时间:2011年6月初—7月下旬

地点:新疆昭苏,哈密,木垒

影像:隋雪松、朱赫

文字:王炜

 

影像集—马人

 

链接:2011新疆工作笔记

乌市别

 

每天下午五点,种马场充满混浊的生殖气味。在空地上,仿佛永远有一匹两只后脚被一米长的绳子束缚住的母马,抑郁的等待在这里。人们牵来一匹发情的半血马公马,需要四个人才能控制并引导它就位。但它并不会真正插入那匹母马体内,人们会用一只柱形的空筒半路调包。麻雀的吵闹声不断,这群会飞的看客,好像在嘲笑马的处境。取得公马精液的人员小跑进工作室,趁着精液的温度稀释、分装,流水线般送到马厩里,在那里,有上百匹从伊犁各处驱赶来的母马等着配种。

 

在新疆的工作中,我们想实地看看,马在新疆土地环境中是怎样的存在。骑兵在近代新疆扮演过重要的历史角色。被斯文•赫定称为“骑在灰色马上”的青年战神马仲英,在进入星星峡口后,一度控制了整个南疆地区。他被民间称为“马超转世”,在鼎盛期,他甚至想建立一个“中亚联邦共和国”。马仲英失败后,他的骑兵部队也像“游移的湖”罗布泊一般,很快在大地上蒸发消失了。哈密地区,一度是新中国骑兵部队的重要驻地。骑兵撤销以后,许多战马被处理掉,他们的尿液、血液、肌肉和骨头被用于各种用途。其中一些活下来的战马与当地马结合,产生了新的、在人们眼中“一代不如一代的劣质马”。一个养马人说,“骑兵的撤销直接导致了新疆马的衰退”。

 

我们与一个年轻士兵一起,在哈萨克草原上游荡。我们本打算访问这里的牧马人,可是,却遇见了一些制造马匹的人。种马场技术人员说:“我们可以插手生物树形结构,理论上,要什么样的马,都可以制造出来”。

 

在官方文艺语境里,新疆往往被简化为一个物草丰美、牛羊成群的旅游胜地,这些画面常常定格为牧马。一种尖锐的看法是:迄今许多有关新疆的汉语文学、图像作品,都可以被视为在维持这种简化。数年前的极端事件,使一些文化工作者依赖的新疆想象被打断,不同行业的人们对此也有不同思考。我们的角度是马匹的处境。人工繁育的马,作为一种异化的物种,是人的观念、欲望的化身。我们的文字与影像,也像文学中最著名的一匹劣马“驽骍难得”(堂吉诃德的坐骑)那样羸弱,但始终持续,试图勾勒出这片变化中的土地的一种缩影。

 

bottom of page